《情緒寄生》-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讀後感
已經記不大得上次看這類心靈叢書是何時了,一直都有關注到《情緒寄生》這本書,但人到一個年紀就挺反骨地,越是反應熱烈的書籍,當下卻很容易不想馬上閱讀。
近期恰巧有幾次機會,觀察到許皓宜老師,一次是去參加大神級人物年度專題講座時,許皓宜老師被熟識的大神呼喚上台講幾句心得感言,被點名叫到時,皓宜老師的反應可愛至極,真是個真性情的作者,即跟書裡她撰寫自己故事外顯的個性一模一樣;另有一次是我難得開電視想看看節目,剛好看到皓宜老師參加一個兩性節目(大媽平時不是看影集、綜藝、就是兩性節目放鬆了),因為節目進行方式是來賓與專家的對談,皓宜老師針對每個來賓提問都認真回應,連我坐在電視機前都能感受到她的用心。
然這個月採購這本書後,我翻了翻,看了又看,有好幾次都被書裡的幾段話點醒,以往我們不曉得為什麼自己面對他人時,會有那麼大的反應,以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後,很容易了然於心,人常以為自己處於災難中心位置,會容易把自我內在想像和外在現實劃上等號,但大腦裏頭浮現對事情的觀感,有時可能只是我們被過度想像侷限了,事情並不是我們想像那般嚴重,而我們也不是其中核心要角。
阿莎來節錄書裡幾段阿莎很喜歡的文字,跟各位分享:
不論多麼艱難,我們終究得承認,
每個人一生承擔得起的,只有自己的人生。
「認命」不是叫我們什麼都不做,站在那束手就擒,而是實實在在地去認識;每一種「命」,都是為了讓我們從中淬煉出屬於自我的獨特的美好。
人的情緒與長大後每一段關係的處理,都可以找到一些些蛛絲馬跡,去回溯到小時候,在原生家庭與父母相處的模式,或許有可能是因那時某件事被爸媽責罵了一頓,就認為自己在那方面不夠好,這個結在心底深處遲遲沒有被解開,長大後遇到同件事又被質疑時,情緒便很容易爆走,讓對方的情緒停留在你的身上好一陣子都逃不開。
<本文黑白圖片為買書贈送的舒心卡>
0 留言